党建领航  
党务工作
外出交流
学习研讨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领航 > 详细查看  

关于将“榆林治沙精神”纳入党的精神谱系的思考
信息来源: 本站信息 发布时间: 2022-10-17 浏览次数:501

关于将“榆林治沙精神”纳入党的精神谱系的思考

魏文章  刘立荣  马瑞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光辉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伟大创造和奋斗精神,构筑起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了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去年9月底,党中央批准并公布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个伟大精神。这是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力量,是我们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

陕北榆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在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防治荒漠化、与沙漠较量的过程中,形成了“战天斗地的治沙精神”,体现了一代代榆林人的顽强与执着,彰显了一辈辈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具有强烈的老秦人的“拧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提出“榆林治沙精神”的缘由

1、榆林地区70多年治沙成效显著。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地区(特别是定边县、靖边县、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和府谷县),曾是全国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自然环境到了十分恶劣的程度。“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这是曾经榆林地区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榆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几十年如一日,战天斗地、植树造林,使榆林全区的林木保存面积从1949年的60万亩提高现在的2157万亩,林木覆盖率0.9%提高到33%使860万亩流动沙漠区逐渐变绿沙化面积治理率达93.24%陕西的绿色版图因此向北推进了400余公里,创造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人间奇迹。

2、榆林治沙经验得到了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充分肯定。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榆林治沙经验和成就十分关注。1993年,全国劳模、全国十大绿化标兵牛玉琴,在泰国曼谷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在改造人类生态环境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拉奥博士奖”,当年全球只有三人获此殊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治沙英雄、“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两次应邀出席联合国防治荒漠化论坛会议,并在大会上重点介绍了定边的治沙经验,2002年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的“世界杰出林农奖”,为我国的防治沙漠化和减贫事业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3、榆林治沙事业代代相传、英雄辈出。榆林治沙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在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榆林干部群众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结果。自新中国成立开始,榆林治沙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领军人物、先锋模范:有上世纪50年代初第一代治沙领军人物、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长惠中权,定边县小摊子村党支部书记、全国人大代表、中央候补委员、陕西省委常委、全国劳模李守林。有70年代后第二代治沙英雄,“三八红旗单位”、“新长征突击队”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十大女杰”、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牛玉琴,全国人大代表、治沙英雄、全国劳模、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还有郭成旺、漆建忠、朱序弼等。有新世纪以来第三代治沙模范人物杜芳秀、张应龙、李增泉等。去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的石键阳(石光银唯一孙儿),回到农村决心做第四代治沙人。这些代代相传的治沙模范先进人物,为榆林防治沙漠化和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形成了接续奋斗的中坚力量和战略梯队。

二、榆林治沙精神的深刻内涵

7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治沙英雄为榜样,从个人到单位、从联户到联村、从党政机关各部门到全社会,构建起榆林地区全员治沙格局,涌现出一代又一代治理荒漠化的领军人物,凝聚起了接续奋斗、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磅礴力量,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治沙成树立起了许多治沙典范和大规模地域性生态建设样板,凝结成了磅礴的榆林治沙精神

1战天斗地、敢为人先榆林地区的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史,就是一部与天斗与地斗、敢为人先的奋斗史。如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从1974年开始,40多年每逢春秋两季,姑娘们都要带上行李口粮和树苗,前往三、四十里以外入驻沙区,天当被子地做床,不怕漫天狂风暴沙、不怕早晚天气严寒,有的远处挑水浇树,有的就地挖坑埋苗,一干就是几十天。姑娘们的手磨出了老茧、肩膀磨出了血泡、脸蛋冻成了苹果红,他们硬是凭着愚公移山式的执着,年复一年用青春和血汗筑成百余里的绿色屏障。又如,定边县小滩子村支书李守林,他面对寸草不生延绵起伏一望无际的沙漠,坚信唯有植树造林才能治住飞沙走石、改变遮天蔽日,村民都认为我们祖祖辈辈都是“沙赶人南行”,觉得李守林是个“愣汉”,可李守林就是凭着那股闯劲愣劲,硬是将一片片的荒沙丘治理成一块块框子林水浇田,真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啊!

2、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榆林地区的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史,也是一部不畏艰苦、造福后人的创业史。榆林人在治理荒漠化过程中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血汗。如,巾帼英雄牛玉清,从17岁嫁到靖边县金鸡沙村开始,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她和丈夫变卖所有家产,与当地政府签订荒沙治理承包合同,开始了她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几十年在沙漠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艰苦岁月,春天忙栽树夏天上障被秋冬修剪即使逢年过节也从不停歇。牛玉琴的丈夫终因积劳成疾倒下了,被确诊为骨癌,短短四年内,八次住院,七次手术,截去了腿,但他仍然坚强拄着拐杖、挺着身躯,偷偷走进沙漠,一条腿跪在地上往树坑里抛沙浇水种树。丈夫去世后,牛玉琴把他埋在了沙丘上,从悲痛中站了起来,又开启了她更为艰难的“丈夫未完成的事业”,她顶烈日、冒沙暴,刮风当梳头、下雨当洗澡,硬是用一身汗水、满脸膛皱褶、一场场病魔,换来了一片片绿洲和满心的欣喜

3、不屈不挠,坚忍不拔榆林地区的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史,还是一部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生命史。1985年春,治沙英雄石光银带领着100多人开始三战狼窝沙,他们入住三、四十里外的狼沙窝,风餐露宿、顶狂风冒严寒,辛辛苦苦栽好了树苗,遭遇几场大风,几乎所有树苗被连根拔起。第二年,他又带领大伙干了一个春天,但80%的树苗又被风沙毁掉。两战两败,陕北的硬汉子手拿着干枯的树苗、眼含着泪水,但他没有被困难压倒。他开始向专家请教、虚心到外地学习,渐渐掌握了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新技术。第三个春天,是他征战狼窝沙取得可喜成就、获得成功的季节。正当石光银取得成功高兴之时,他唯一的儿子石占军在调运树苗的途中发生车祸不幸身亡,石占军用生命诠释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因为具有像石光银这样“咬定青山不放松”顽强抗争的治沙英雄,有一代代怀揣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梦想、用超凡的拧劲拼劲与荒漠风沙进行不屈不挠抗争的治沙人,才一年又一年地改变着狂沙肆虐、寸草不生的榆林自然环境,才使毛乌素沙漠南缘逐步变成了绿洲。

三、将“榆林治沙精神”纳入党的精神谱系时代价值

1、有利于持续推进榆林荒漠化治理,强化生态绿色榆林建设。尽管新中国成立70多年,榆林治沙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毛乌素沙漠南缘与黄土高原接壤地区生态非常脆弱,遇到狂风、干旱等自然灾害,很容易再次荒漠化或生态退化。因此,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陕提出 “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的要求,持续强化“沙草林田”综合治理,切实推进治沙、换草、更树和现代特色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

2、有利于磨砺青年一代战天斗地的坚强意志,不断增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本领。改革开放以来,繁荣昌盛、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特别是年轻人缺乏吃苦耐劳、勇于斗争的精神。而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年轻一代必须具备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必须造就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必须磨砺勇于斗争不怕艰险的气魄与胆略,这样才能永立不败之地。 

3、有利于补缺充实党的精神谱系,强化对榆林乃至陕西的宣传。2021年9月,党中央公布的第一批党的精神谱系中,涵盖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在内的46个伟大精神,但并没有“治沙精神”,很有必要补缺充实一个伟大的治沙精神。在我国防治沙漠化、推进沙化治理方面,榆林治沙绿化面积更大、涌现出的治沙先进典范更多、治沙时间持续更长,成效尤为突出,“榆林治沙精神”深刻内涵更需要弘扬与继承,所以,将榆林治沙精神纳入党的精神谱系很有意义

作者介绍:

魏文章  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教授

刘立荣  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教授

   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讲师  



 


商会概况 | 会员单位 | 党建领航 | 宣传视频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2-2023 西安市定边商会 版权所有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雅荷四季城东门西安市定边商会 电话:029-86114216
陕ICP备2022003101号 技术支持:华赛科技